首頁 » 智財情報 » 出版品(專利)
出版品(專利)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在美國專利訴訟是否視為純粹法律問題? (閻啓泰 專利代理人) (2012/09)

一、引言

在專利訴訟中,系爭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claim construction)是最重要的關鍵(註一)。如何妥適解釋系爭申請專利範圍之涵義,分別涉及專利有效性及專利侵權成立與否之認定,為實務上經常影響訴訟勝敗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本文後稱「最高法院」)在今(2012)年6月29日例行發布的公告事項(註二)中,就目前繫屬之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et al.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上訴案件,裁定邀請Solicitor General(註三)代表美國政府提供意見(註四),顯示最高法院有意開始介入實質審查該上訴案件。此裁定在今夏為整個美國專利業界投下震撼彈,也使得該上訴案件更加(註五)成為美國今年最值得關注的專利焦點之一。

此裁定之所會引發美國專利業界廣大的關注?主要原因在於,該上訴案件涉及美國專利訴訟實務上目前雖然答案確定但引發很多爭議的問題: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究竟是否視為純粹法律問題(purely legal question) (註六)。最高法院在6月29日公布之命令,引發對現行實務將有重大變革的猜測。倘若最高法院最後果真變更現行實務見解,預期將為美國專利訴訟實務帶來革命性影響。

二、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係專屬法院之職權範圍

美國專利訴訟數量甚多,為包括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在內之各主要專利訴訟議題,提供絕佳的實務發展環境。美國專利侵權訴訟的途徑,為聯邦法院體系,依審級順序為聯邦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本文後稱「地方法院」)、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本文後稱「巡迴上訴法院」)及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若當事人對全國各地方法院作成之專利訴訟裁判不服,有權向巡迴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巡迴上訴法院作成之專利訴訟裁判,包括專利有效性及專利侵權認定,對於各地方法院(註七)及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都具有羈束效力。若當事人對巡迴上訴法院裁判不服繼而聲請上訴,最高法院則有權裁量決定受理上訴聲請與否,實務上較少受理專利案件上訴並作成決定。所以在美國專利有效性審查及專利訴訟法律爭議解決兩個方面,除最高法院過去在少數情況下決定受理當事人上訴聲請並決定廢棄原裁判外,巡迴上訴法院一般扮演最後守門人的決定性角色。

專利訴訟過程中,有關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的程序、方式及實質原則,最高法院近二十年來數度作出重要的決定,例如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註八)案、Warner-Jenkinson Co., Inc. v. Hilton Davis Chem. Co. (註九)案及Festo Corporation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Ltd., et al. (註十)案,其中又以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統一美國審判實務上對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程序與方式,影響最為深遠。

在1996年最高法院決定受理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之際,當時美國在學說上及實務上對於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屬性爭論不休,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究竟應視為事實認定、法律評價抑或兩者兼有之,眾說紛紜;同時,有關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究竟應由法官為之抑或交由陪審團判斷,也莫衷一是。在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中兩造主要爭點之一,簡言之乃有關申請專利範圍中"inventory"的涵義與解釋,原告(專利權人)認為"inventory"可同時指「衣物」(articles of clothing)或「現金」(cash),但被告反駁"inventory"的意義應僅限於「衣物」。該案在地方法院審理時,陪審團原本是達成侵權成立的認定(註十一),但地方法院法官卻裁定擱置陪審團的認定,理由是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應屬法律問題而要由法院判斷。接著地方法院法官將"inventory"解釋為應僅限於「衣物」而言,故最後判決被告侵權不成立(註十二)。原告上訴後,因為兩造爭議茲事體大,巡迴上訴法院審理時主動(sua sponte) (註十三)召開全院法官聯席(en banc)審查,最後多數法官(註十四)意見贊成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係專屬法院判斷之法律性事項(註十五)。

當事人不服再聲請上訴,最高法院受理該上訴案,九位法官實質審查後無異議一致決定:有關專利之解釋,包括其中申請專利範圍內技術名詞之解釋,乃專屬法院職權範圍(註十六)。最高法院作成此決定,並非遵循過去判例,所持理由主要有二(註十七):首先,最高法院相信法官因為受過專業法律分析訓練的緣故,較陪審團更適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二是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在原則上必須一致,法官比陪審團更能維持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的一致性。

三、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在上訴審適用「重新」審查標準

最高法院在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決定,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係專屬法院(法官)的工作,認為專利訴訟兩造對申請專利範圍解釋衍生之爭議,並不適合陪審團參與認定。因此,事實審法院(地方法院)對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爭議所作決定,上訴時法院當然應介入審查。值得留意的是,巡迴上訴法院在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決定中,認為「因為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係法律事項,故在上訴審時對於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應採取重新(de novo)審查標準」(註十八),然而最高法院在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決定中,卻似乎認為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同時涉及法律及事實問題(註十九)。因此,巡迴上訴法院後來在審理部分個案(註二十)中,對於下級審法院作出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係採取一般適用於審查事實問題的「明顯錯誤」(註二十一) (clearly erroneous)標準。事實上,即便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確定屬於法律事項,但總難免涉及科學技術事實調查,那麼巡迴上訴法院在審查地方法院作成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時,究竟應採取何種標準?

鑒於相關爭議遲遲未決,巡迴上訴法院於1998年審理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時,主動(sua sponte)召開全院法官聯席(en banc)審查,在多數法官意見作成之決定(註二十二)中,重申同一法院在1995年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決定中所持立場,強調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乃屬純粹法律問題,故上訴審應採取「重新」審查標準;並且廢棄同一法院過去所作任何不同立場的裁定或見解。

巡迴上訴法院於1998年作成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決定後,同一法院在2006年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案(註二十三)及2011年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案(註二十四),分別經全院法官聯席考量後,多數法官意見決定拒絕當事人以包括檢討「重新」審查標準在內的理由聲請再審,維持「重新」審查標準至今不墜。不過,從這兩案看來,對「重新」審查標準的看法,即使在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之間也褒貶不一(註二十五)。

現階段在美國進行專利訴訟,倘若當事人不服地方法院作成有關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裁判,即便地方法院在先前審理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爭議之過程中,已然聘請專家學者對法庭進行相關教育、廣泛地研究過案情及兩造爭點、開庭審理兩造攻防理由、及/或聽取專家證人的證詞,上訴時法院仍一律「重新」審查地方法院對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妥適性。

四、「重新」審查標準對實務影響

最高法院作出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決定及巡迴上訴法院作成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案決定,係寄望對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的方法,帶來安定性、預見性及透明性(註二十六)。然而,經過十多年來美國實務觀察,採取「重新」審查標準並非沒有負面影響。

首先,對巡迴上訴法院在上訴審撤銷地方法院裁判之統計指出,就在最高法院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案決定由法院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後一段時間,以及巡迴上訴法院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案決定適用「重新」審查標準之後一段時間,撤銷率很明顯分別持續攀升(註二十七)。由於攸關專利訴訟勝敗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在上訴審會有很大的機會被撤銷,使得當事人無意在一審階段解決紛爭或達成和解,造成專利訴訟程序更難預期,訴訟時間所需更久及訴訟費用更加昂貴。

此外,據巡迴上訴法院法官的歸納,統一適用「重新」審查標準後造成的負面影響,尚包括: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缺乏預見性;地方法院先前審理過程調查所有證據而得之「比較性優勢」無從發揮;並且動輒以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爭議為由提起上訴,也造成巡迴上訴法院案件超過負荷(註二十八)。因此,就連巡迴上訴法院法官本身,也有檢討「重新」審查標準的聲音出現。例如2004年巡迴上訴法院在審理著名的Phillips v. AWH Corp.案期間作成之法庭共同(per curiam)裁定(註二十九)中,就提出開放式問題,欲探討上訴法院是否適宜在某個程度上還是應尊重地方法院作成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註三十),有趣的是,Phillips v. AWH Corp.多數法官意見決定拒絕在該案討論此問題(註三十一)。在2006年間,巡迴上訴法院審理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案,幾位法官也都表示有意檢討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之「重新」審查標準(註三十二)。

五、展望

最高法院如今有機會藉由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et al.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案,變更目前上訴審採取的「重新」審查標準。倘若最高法院最後決定,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並非視為純粹法律問題,則將對美國專利訴訟實務影響甚鉅。首先,巡迴上訴法院目前所採取重新審查標準勢必將面臨調整,預期巡迴上訴法院將對地方法院作出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給予更多的尊重。因而,地方法院在專利訴訟當中對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解釋,將扮演比目前更為吃重的角色。以往巡迴上訴法院在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方面發揮的巨大影響力,未來也可能有所改變,從而,地方法院專利訴訟裁判在上訴後的撤銷率可望會實質降低,以期增加美國專利訴訟的可預期性,並能撙節鉅額訴訟費用。

附註:

註一:例如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2011年的一件裁定中,首席法官Rader及法官Moore在其不同意見書的首段即稱:「專利訴訟當中唯一最重要的事就是申請專利範圍解釋」(“Claim construction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the course of a patent litigation.”)。參見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Fed. Cir. en banc denial, October 31, 2011)
註二:參見http://www.supremecourt.gov/orders/courtorders/062912zr4f6k.pdf
註三:美國於1870年起設置Solicitor General,在司法部及最高法院分別設有辦公室,專司於最高法院代表聯邦政府之法律立場,舉凡監督及進行每件當事人含聯邦政府之訴訟,對聯邦政府法益有關的案件向法院提交第三人意見(amicus curiae brief),審閱地方法院判決聯邦政府敗訴案件並決定是否上訴、及審閱上訴法院判決聯邦政府敗訴案件並決定是否向最高法院上訴等,皆為其職責範圍。實務上,一件向最高法院提交的上訴聲請,當Solicitor General也表示贊成時,最高法院通常會受理該上訴案件並進行審查,參見Thompson, David C. & Wachtell, Melanie 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preme Court Certiorari Petition Procedur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6 (2): 237, 275 (April 13, 2009)。
註四:參見http://www.supremecourt.gov/orders/courtorders/062912zr4f6k.pdf,第10頁。原文為”ORDERS IN PENDING CASES…11-1154 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ET AL.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  The Solicitor General is invited to file briefs in these cases expressing the views of the United States.”
註五:去(2011)年10月底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全院法官聯席審查作出拒絕裁定後,美國專利業界就預期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et al.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將是2012年值得關注之重大案件之一。例如參見Erin Coe, IP Cases To Watch In 2012, Law360, San Diego, Portfolio Media, Inc. (January 1, 2012)。
註六:參見Petition for a Writ of Certiorari, 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et al.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 2012 (U.S. Mar. 2012) (No. 11-1154)。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向最高法院聲請上訴(a writ of certiorari)中,聲請最高法院審查之第二個問題為:「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包括整體上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不可分之事實議題,究竟是否在上訴審適用重新審查標準之純粹法律問題」(“Whether claim construction, including underlying factual issues that are integral to claim construction, is a purely legal question subject to de novo review on appeal.”)。
註七:參見http://www.uscourts.gov/FederalCourts/UnderstandingtheFederalCourts/DistrictCourts.aspx。美國目前有94個聯邦地方法院,分別設置於50個州(每州至少一個)、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波多黎各(Puerto Rico)、維京群島(Virgin Islands)、關島(Guam)及北馬里亞納群島(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註八: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17 U.S. 370 (1996)。
註九:參見Warner-Jenkinson Co., Inc. v. Hilton Davis Chem. Co., 520 U.S. 17, 39 n.8 (1997)。
註十:參見Festo Corp.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535 U.S. 722 (2002)。
註十一:參見 772 F. Supp. 1535, 1537-38 (E.D. Pa. 1991)。陪審團發現"inventory"的涵義包括"both cash inventory and the actual physical inventory of articles of clothing."
註十二:參見前註。
註十三: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92-1049 (Fed. Cir. April 5, 1995)。
註十四:參見前註。多數法官意見係持陪審團不能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立場,但Newman, Mayer及Rader三位法官表示不同意。
註十五:參見前註。巡迴上訴法院在該判決中提到:「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乃為定義專利權人擁有的專利權利範圍,為法院專屬判斷之法律性事項。」("…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atent claims, which define the scope of the patentee's rights under the patent, is a matter of law exclusively for the court. "),也明確指出:「我們因此統一本院過去見解上歧異,茲決定即使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中,法院有權限也有義務將申請專利範圍文字意義解讀為法律性事項。」("We therefore settle inconsistencies in our precedent and hold that in a case tried to a jury, the court has the power and obligation to construe as a matter of law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used in the patent claim.")
註十六: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17 U.S. 370 (1996)。判決原文為"The construction of a patent, including terms of art within its claim, is exclusively within the province of the court."
註十七:參見前註。
註十八: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92-1049 (Fed. Cir. April 5, 1995)。判決原文為"Because claim construction is a matter of law, the construction given the claims is reviewed de novo on appeal."
註十九: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17 U.S. 370 (1996)。最高法院稱”…a mongrel practice (like construing a term of art following receipt of evidence)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method, much as we do in characterizing the suits and actions within which they arise”,其中”mongrel”語即表示”混雜”(hybrid)之意,參見Black's Law Dictionary Free Online 2nd Ed., http://thelawdictionary.org/hybrid/
註二十:例如參見Timothy J. Malloy & Patrick V. Bradley, Claim Construction: A Plea for Deference, 7 SEDONA CONF. J. 191, 191 (2006),當中提及Fromson v. Anitec Printing Plates, Inc., 132 F.3d 1437 (Fed. Cir. 1997)。另外參見Cybor Corp. v. FAS Techs., Inc. (Fed. Cir. 1998),其中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引述Eastman Kodak Co.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114 F.3d 1547 (Fed. Cir. 1997); Wiener v. NEC Elecs., Inc., 102 F.3d 534, 539, 541 (Fed. Cir. 1996)及Metaullics Sys. Co. v. Cooper, 100 F.3d 938, 939-40 (Fed. Cir. 1996)等。
註二十一:對「明顯錯誤」審查標準之內涵,最高法院曾在個案判決中指出’…review under the “clearly erroneous” standard is significantly deferential, requiring a “definite and firm conviction that a mistake has been committed “ ’,參見Concrete v. Const. Laborers, 508 U.S. 602 (1993)。
註二十二:參見Cybor Corp. v. FAS Techs., Inc., 138 F.3d 1448, 1454 (Fed. Cir. 1998) (en banc)。
註二十三:參見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 denying reh’g and reh’g en banc of 457 F.3d 1293 (Fed. Cir. 2006)。
註二十四:參見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 No. 2010-1402 (Fed. Cir. Oct. 31, 2011)。
註二十五:在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案中,Michel首席法官及Newman、Rader、Mayer 與 Moore四位法官明顯批評或反對「重新」(de novo)審查標準;在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v. Becton, Dickinson and Co.案中,Rader首席法官及Moore與 O'Malley法官反對多數意見。
註二十六:參見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17 U.S. 370 (1996)及Cybor v. FAS Technologies (Fed. Cir. 1998) (en banc)。
註二十七:例如根據美國學者Schwartz之調查與統計,巡迴上訴法院撤銷地方法院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有關裁判的比率:自1991年1月至1995年4月(斯時巡迴上訴法院作成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判決)為20.8%;自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斯時最高法院作成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判決)為17.7%;自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斯時巡迴上訴法院作成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判決)為26.2%;自1998年3月至2005年7月(斯時巡迴上訴法院作成Phillips v. AWH Corp.判決)為32.1%;自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為28.0%。參見Schwartz, David L., Pre-Markman Reversal Rates. Loyola of Los Angeles Law Review, Vol. 43, p. 1073, 2010 (September 24, 2010)。
註二十八:參見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 (Fed. Cir. 2006),Michel及Rader法官不同意見書。
註二十九:參見Phillips v. AWH Corp., 376 F.3d 1382, 1383 (Fed. Cir. 2004) (per curiam)。
註三十:參見前註。巡迴上訴法院提出:”Consistent with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 in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 . . and our en banc decision in Cybor Corp. v. FAS Technologies, Inc., . . . is it appropriate for this court to accord any deference to any aspect of trial court claim construction rulings? If so, on what aspects, in what circumstances, and to what extent?”。
註三十一:參見Phillips v. AWH Corp., 415 F.3d 1303, 1328 (Fed. Cir. 2005) (en banc)。
註三十二:參見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 457 F.3d 1293, 1301 (Fed. Cir. 2006)。

TOP